非遗文创化,让非遗HUO起来!

发布时间:2021-03-03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非遗数量最多的国家。拥有34项联合国非遗名录和1530项国家级非遗名录。


—— 非遗的历史地位及价值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

非遗文化遗产是我们的祖先智慧的结晶,它直观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这一重要过程,具体有历史的、社会的、科技的、经济的和审美的价值,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证。

我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


—— 非遗面临的危机 ——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受到了比较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

在经济上的受益者也仅仅是少部分代表性传承人,非遗参与者的受益方式更多的则仅仅体现为作为劳动力的输送或表演而已。

目前非遗面临的最主要危机是传承危机。年轻群体不肯学,只能靠老艺人们顶着高龄咬牙坚守。年轻群体之所以不愿意从事非遗传承,并不完全是因为收入的原因,也有一部分是因为非遗传承,不是一份很体面的工作。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年轻群体不愿意从事非遗传承的工作。而保护“非遗”关键就在于保护“非遗传承人”,如果不能让“非遗传承人”群体实现良性循环,那么非遗技艺就免不了“人亡艺绝”的悲剧。


—— 非遗的传承和保护 ——

保护非遗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人类文化的传承,培植社会文化的根基,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保护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对于千差万别不同表现形式的非遗,要首先加强对非遗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发掘,精心谋划,整合资源,用数字化记录保存和专项保护等方式进行“存样保护”。同时加强宣传力度,加大培训及对群众的普及力度,形成浓厚的学习和研究氛围。

立足于确保非遗存续力、生命力。当前,社会对非遗的需求更多的融合了时代的内涵。因此,珍惜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得汲取时尚、新想法、科技手段等元素,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以更具创意的形式、年轻化的表达融入人们的生活,为非遗守护开辟一条新路。


D

—— 非遗文创化 ——

非遗文创化,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创意产业结合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兴文化态势。依靠个人或团队的力量,以非遗作为生产资料,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进行文化产品的开发营销,把非遗与市场运行机制相结合,创造出适应人们物质及精神需求的文化产品。

非遗项目在文创化过程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产生良好的现实效益。非遗以文创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后,最直观的表现是创造经济效益,而经济效益的产生将明显提高传承人收入,改善传承人物质生活水平,从而改善技艺生存现状,进一步提高消费者对于传统手工技艺及文化的认识水平,让非遗走进更多人的日常生活。

非遗项目在新时代下的“文创化转型”过程中,必须坚守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使作品充分契合时代精神发展与进步的现实要求,起到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的文化培育与价值引领作用,进而实现非遗文化与全民族共同价值及时代精神的深层共鸣。

文创的真理,在于吸引受众去体验,而吸引受众体验需要打动人心的力量。非遗文创产品的创意开发不应片面地停留在刻意的造型追求上,而是要保证作品以一种活态的、与现代融合的文化理念来主导设计及作品形式,展现出文创产品的艺术与市场价值。

新形势新环境下,通过面向市场的非遗文创化运作,焕发非遗本身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进一步使非遗项目从“靠政府、靠公益、靠个人”转向“靠自身、靠市场、靠社会”的长效发展机制。

Copyright © 2020 安徽金牌盛典国际会展集团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03040号